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响应中国文联“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推动“村歌嘹亮”主题活动走深走实,引导平凉市广大音乐工作者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内涵与时代价值,近日,由甘肃省音乐家协会、平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崆峒区文联、平凉市音乐家协会、崆峒区上杨回族乡承办的2025“村歌嘹亮”省、市音协走进上杨乡音乐创作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当专业创作遇见乡土气息
在省、市音协与市、区文联的统筹组织下,活动构建起省、市、区、乡四级联动机制,汇聚杨玉鹏、杨田盛等6位省内外知名词曲作家,及平凉本地15位音乐创作骨干,以实地采风为起点,让专业创作扎根乡土。
走进上杨乡民俗文化园,枝繁叶茂的杜梨树下,召公“为国为民”的千年故事被村民娓娓道来,《诗经》中“勿剪勿伐,召公所茇”的民谣意境,让创作者们驻足沉思;探访农家庭院,房前屋后挂满的黄瓜、番茄、辣椒等蔬果,引发创作者频频提问,户主手持瓜果热情讲解种植细节,“原来农家日常里藏着这么多鲜活素材”成为在场创作者的共识;走进乡内制砂厂,自动化生产线、实时监测屏幕、规范的管理流程,颠覆了创作者对乡镇产业的认知,“乡村振兴不仅有田园风光,更有实体经济的硬支撑”,这样的感慨为创作注入新视角。
除实地采风外,活动还同步开展音乐创作座谈会、乡村音乐晚会、采风歌词创作评审会,形成“采风汲取素材—座谈碰撞思路—展演检验成果—评审优化作品”的完整闭环,让专业创作与乡土气息深度融合。
从采风到创作的精准转化
南山耕读书房内,一场跨越老中青三代的创作交流热火朝天。平凉本地20余名音乐创作者围绕“乡土题材如何写得不生硬”“乡村元素与现代曲风如何融合”等困惑提问,省音协专家结合自身经验,以“写玉米要突出‘颗粒饱满’的触感,而非单纯喊‘丰收’口号”等生动案例答疑,幽默的讲解让现场笑声不断,也让创作思路逐渐清晰。
活动结束后,词曲作者们梳理心得,形成10余篇“上杨座谈会心语切片”,涵盖“采风时要多记村民口头禅”“谱曲要贴合方言声调”等实用建议,通过市文联平台分享给全市音乐人,让交流成果惠及更多基层创作者。
创作转化成果迅速落地。市文联面向参会人员发起歌词征集,16位创作者提交23首原创歌词,经5位专业评委严格打分,10首歌词脱颖而出。随后,创作者依据入选歌词谱曲,9月10日的评审会上,15首曲谱中,《又见槐花雨》《到上杨》《小岔送别》等9首作品凭借鲜明的地域特色、多样的风格(既有民族风韵的悠扬,也有流行元素的轻快),成为上杨乡主题原创歌曲代表作。这些作品既描绘了“槐花漫山”“田埂稻浪”的自然风光,也展现了“制砂厂轰鸣”“村民
互助”的乡村新貌,实现艺术性与地域性的有机统一。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作品并非“束之高阁的艺术品”——上杨乡负责人明确表示,入选歌曲将在农民丰收节上展演,并分批次完成制作,让音乐作品持续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
文艺赋能的实际落地
夜幕降临,上杨乡小岔村的农家小院里,一场特殊的乡村原创音乐会拉开帷幕。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平凉市音乐家协会的10余名歌手站在院中的八角亭内,唱起刚创作完成的《又见槐花雨》《到上杨》等歌曲。
“歌声里唱的就是我们村口的槐花、田里的庄稼!”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满院子,有的跟着旋律轻轻哼唱,有的举起手机记录,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在家门口看音乐会,还是唱我们自己生活的歌,这感觉太不一样了!”村民马大姐的话,道出了“文艺轻骑兵”走基层的意义——让艺术创作从“象牙塔”走向“田埂间”,既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创作者真正读懂基层需求。
此次“村歌嘹亮”活动,是文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音乐创作展现乡村新貌,以艺术展演促进文旅融合,在歌声中传递民族团结精神,为乡村发展注入文艺动能。更重要的是,活动实现了文艺工作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专业文艺工作者下沉基层,不仅带来创作技巧,更培养起本地音乐创作力量,让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持续涌现,最终反哺乡村文化建设。这,正是“歌声浸润乡土”最持久的回响。
供稿:平凉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