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西北片区培训交流会在兰召开

发布时间: 2021-09-30

9月26日——29日,由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民协、甘肃省文联主办,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甘肃省民协承办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实施项目编纂工作(西北片区)培训交流会”在兰州召开。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系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甘肃卷》计划按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谚语、俗语等10个系列,编纂出版20—25卷、共计2000—2500万字的《大系·甘肃卷》文库。我省自2019年11月正式启动《大系·甘肃卷》编纂工作以来,已开展神话、传说、俗语、故事、歌谣、长诗、说唱、小戏等8个系列11个分卷的普查、编纂工作,其中2个分卷已进入出版流程,1个分卷提交终审稿,2个分卷提交初审稿,2个分卷基本完成初稿。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大系出版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邱运华出席交流会启动仪式并讲话,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青山出席交流会启动仪式并致辞。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王锦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自治区民协主席马雄福,宁夏文联二级巡视员,宁夏民协主席刘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协主席、石河子大学教授薛洁等出席会议。

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邱运华在启动仪式上讲话

邱运华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的重大意义、实施背景及布局规划,西北片区的编纂进度和主要问题,工作要求和原则等方面发表讲话。邱运华指出,各地民协负责人要会同当地专家进行研究,对民间文学资源状况、人才状况要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和判断,对本地的各门类卷本布局、数量要有整体的认知和规划;要把握“先易后难”的原则,把资料多、方便做的卷本先做起来,同时把专家队伍建设好、把工作规划制订好,然后集中力量“啃硬骨头”,确保编纂工作的正常、持续进行;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各高校、研究院所等学术机构,有很多可以参与进《大系》编纂工作的人才,应该把他们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凝聚起来;不同的地方要注重本地的特点,把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学类型和内容纳入到《大系》编纂工作中来;要注重《大系》的社会宣传推广工作,尤其注重理论评论建设,通过融媒体和社会宣传读本等渠道将大系出版工程的品牌推广出去,让以民间文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之中。

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马青山在启动仪式上致辞

马青山代表甘肃省文联对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和民间文艺家表示欢迎。马青山指出,甘肃民间文艺事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全国同仁的大力支持;希望与会领导、专家在甘肃多走走、多看看,为甘肃文艺事业发展多提宝贵意见;甘肃省文联将以大系出版工程为牵引,推进甘肃民间文艺学科建设,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民间文艺人才队伍,催生一批高质量的民间文艺学术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抢救、挖掘、传承和转化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甘肃省民协常务副主席杜芳主持启动仪式

王锦强就《大系》编纂要求、学术理念和相关原则进行了讲解。王锦强强调,《大系》编纂出版工作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取材和编选等各个环节都要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可靠、可用;坚持可追溯性原则,民间文学渗透在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仪等各个领域,所收集和编选的资料要保证其来源的可追溯性;坚持可讲述性、可演述性原则,《大系》文本语言要尽量接近民间语言,要老百姓听得懂、讲得出,民间文学由人民创造、人民解释、人民使用,最终还要依靠人民才能发展。

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审周劲松在交流会上介绍了编辑出版政策的规定和要求,介绍展示了《大系》编辑校对工作中高频出现的常见错误,并就《大系》编校工作经验、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做了交流。

培训会上,刘晔原、向柏松、常祥霖、江帆(书面)、张廷兴、吴晓东、张静、祝秀丽、刘文江代表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编辑专家组,就“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民间故事”“俗语”“神话”“民间小戏”“民间传说”“谚语”等门类的编纂体例、编纂要求、编辑方法等内容开展培训讲座,与各卷本主编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对编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进行了解答。

培训会现场

参会的各省区民协负责人及相关分卷的主编、副主编汇报了《大系》编纂工作进度,并交流了意见。

交流会现场

西北片区培训交流合影

来自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民协负责人,大系出版工程相关卷本的主编、副主编,中国民协、中国文联出版社、甘肃省民协的工作人员等近60人参加会议。